自贡论坛

查看: 786|回复: 0

自贡记忆·穿越春秋的足迹----壮大的“焊条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18 14: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陆 坚 李开杰
       “国”字号的小厂迁自贡
       1966年2月,国家计委、国家一机部以机(66)第720号文决定,位于上海的中国电焊条厂以一分为二的形式,迁入四川省自贡市组建生产合金钢及碳素结构钢的电焊条厂。而另一半,则拟迁到重庆市或成都市。
        这个“国”字号的电焊条厂,它的创办人是著名的民族资本家陈武卿先生。他是毕业于英国皇家学院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双硕士留学生,在1949年毅然从美国返回上海,要为祖国办一个中国从来没有过的焊接材料厂。
       1950年4月,中国第一家焊接材料制造工厂——上海斌诚焊接材料制造厂在陈武卿先生的积极筹划与新成立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倾力扶持下诞生了,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电焊条压制机器,生产出第一批中国人用自己的机器压制出的电焊条。8月,他们正式注册了中国第一个焊接材料商标——“大西洋”。1954年,斌诚焊接材料厂完成了公私合营,上海生产电焊条的几家私营小厂相继合并进来,工厂规模日增,技术日趋成熟,成为国家指定的军工、铁道、船舶制造、重点工程焊材定点生产厂家,以致铁道部、水利部、一机部及国家军工生产管理部门竞相想把它纳入自己的行业。1962年,它又被国家指定为全国焊接材料援外基地,承担了60年代国家全部援外任务,同时也为共和国培养了一大批焊接材料的业务技术骨干,为我国焊接材料工业的发展储备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这个生产规模、产品品种规格、质量水平遥居全国同行业第一的企业,用自己的辉煌赢来了光荣的冠名——中国电焊条厂,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国字号企业中规模最小、员工最少的企业之一。
       从1966年4月,国家计委和一机部重新批准中国电焊条厂整体内迁到自贡,同年10月,上海市机电一局、上海金属制品工业公司、中国电焊条厂与四川省机械厅、自贡市机械化工局签署《关于上海支援四川自贡电焊条厂的协议》开始,内迁工作就实质性启动了。
       415名内迁人员,主要是上海中国电焊条厂的全体干部职工和他们的亲属,他们无条件地服从国家需要,很快完成了组织动员工作和人员迁移手续。
       到1969年6月,人员迁移基本完成。11月,自贡中国电焊条厂筹建工作全部就绪,设备迁运大规模展开。12月,原上海厂的搬迁工作基本完成。到1970年4月,全部设备迁运安装调试完毕。一个崭新的工厂出现在了大安区旁的这个小山沟里:簇新的厂房,锃亮闪光的机器,一群操着柔和而难懂的上海话的人,他们来自繁华的大都市,却常常一身油泥一身汗,风里雨里拼命苦干的精神,这一切让看惯了粗笨的天车、开敞的厂房、粗放的盐业生产的乡邻们   大开了眼界,不由得投之以敬佩的眼光。
       1970年7月1日,轧轧转动的机床生产出了第一批焊条——冠以“自贡中国电焊条厂”产品的电焊条。试产一次性成功,宣告了上海的中国电焊条厂胜利地迁入了祖国内地的自贡。
        给“壮大”一个理由
       1976年10月,“四人邦”被粉碎。从1966年4月到1976年,中国电焊条厂的前缀由“上海”变成“自贡”,它恰好也经历了10年的内迁历程。
       1978年5月,自贡市革命委员会以自计综(78)295号文件批准,焊条厂建立起了自贡国营企业中首批厂办大集体所有制企业——自贡焊条粉剂厂。今天我们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这一举措都是焊条厂的一个创举: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在这里萌芽,职工家属子女有了更多的安置就业渠道,工厂规模开始向集团化的方向扩大,原材料供给的瓶颈突破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1979年元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三个月,自贡中国电焊条厂被四川省经委列为四川省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单位。四十年后,我们回望那一次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实在是微不足道。但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仅仅三个月后,自贡中国电焊条厂就进入这一轮扩权的试点单位,却意义重大,因为,它为后来在越来越激烈的改革大潮中占据了先机。人事权的扩大,使企业能比较自主地选拔和培养自己的技术骨干和干部后备队伍;财权的扩大,让工人第一次领到的奖金,让大家看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得到的回报不一样。而曾经几十年一贯制的指令性计划,也随着企业自主权的逐渐扩大渐渐演进成了指导性计划,让焊条厂成为了第一批到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弄潮的先行企业。
       而从进入20世纪80年代开始,焊条厂用了差不多十年时间,努力地实现着它的第一轮本土扩张和向外扩展。1981年2月,自贡市政府发(1981)20号和市经委自经企(81)3号文,将原自贡市机械技工校实习厂(制氧厂)并入自贡中国电焊条厂;1982年8月30日,经自贡市政府函(82)20号文批准,自贡中国电焊条厂与自贡市内燃机配件厂联合组建“自贡中国焊接材料制造公司”;1984年,自贡中国电焊条厂与广东机械进出口总公司、深圳机械局(后为深圳特力股份公司)合资建立总投资685万元的深圳大西洋电焊条厂(后改为“宝钢集团深圳大西洋电焊条总厂”),现已重新更名为“深圳大西洋电焊条有限责任公司”;1989年,自贡中国电焊条厂投资60万元,与中国人民解放军4806工厂合资组建“自贡中国电焊条厂舟山分厂”(后于1992年随着军队企业的剥离而解体)。
       ……
       这第一轮的本土扩张,使原先小规模、小队伍、小存量的国字号小企业的焊条厂,拓展了自己的发展空间,积蓄了自己的发展基础。而面向沿海的拓展,则有着十分明显的针对性,展现了这一代大西洋人努力突破地域的制约,突破内迁造成的环境劣势对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挤压,抢占市场竞争有利地位的强烈愿望。
       对内,焊条厂多次抓住了发展机遇,实施了多项重要的技术改造项目:1975年,多层式天然气红外线焊条烘干自动生产线成功投产;1976—1982年,又用6年时间投资102.47万元完成了ZH-B2型电焊条自动配粉系统的技术改造项目,建成了当时全国最好、最先进的配粉生产线;1983—1984年,它们再次投资78万美元,实施引进瑞士奥林康低氢焊条关键设备和专有制造技术,配套改造建成焊材车间项目;其后,ZH-B2型电焊条自动配粉生产线成功投产,并获国家劳动人事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投资250.18万元的拉切车间技术改造项目完成,形成年产5万吨的焊芯加工能力;投资650.72万元的部列重点项目镀铜丝焊工程竣工……
       由于这些技改和扩产项目的实施,焊条厂的产量也从1970年的2000多吨/年增加到70年代末的1.5万吨/年,到1983年突破2万吨/年,到90年代初接近5万吨/年,节节攀升。实现利税也从70年代末的500多万元/年,到90年代初达到近2000多万元/年,不断地刷新着自己的历史纪录。
       不找市长找市场
       企业要发展,不找市长找市场。焊条厂有四个脍炙人口的“找市场”故事,每个故事里,都为企业从市场找回了大把大把的效益。
       第一个故事:高层牵动,先手抢涨——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以后,焊条厂准确预测到全国的钢铁即将呈供不应求之势,其价格必然上涨。于是,企业抢先低价购进了一大批钢材,作为生产储备。其后钢材价格果然迅速飙涨,市场焊材价格随之上扬。低进原料与高出产品的价差,为“大西洋”1993年取得经济效益名列全行业第一名的成绩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个故事:预知疲软,从容规避——
       1993年上半年,焊材市场异常火爆,“大西洋”产品格外抢手。企业加班加点开足马力生产,仍不能满足市场日益膨胀的胃口,电焊条价格也迅速上涨,仅普通电焊条就从3000元一吨上涨到6000元一吨,仍然供不应求。面对近似疯狂的市场,大西洋班子成员冷静分析预测,做出了市场将很快疲软的判断,决定控制材料采购,放慢生产速度。而许多同行业厂家却仍在拼命抢购原材料、继续扩大生产。果如所料,一夜之间,火爆的市场骤冷,价格一落千丈,紧急刹车的“大西洋”从容规避了一次灭顶之灾,而同行业许多厂家却被大量积压的原材料和产品弄得焦头烂额,有的甚至从此一蹶不振。
       第三个故事:合资建厂,巩固云南——
       也是在1993年,国内一个当时敢于同“大西洋”较劲的同行业厂家,认准“大西洋”的传统市场是一块肥肉,竟然在“大西洋”的后院——云南传统市场办起了电焊条厂,意图与“大西洋”争夺地盘。对此“大西洋”班子果断决策,与云南省机电设备总公司合资,建立了云南大西洋电焊条厂,迅速投产覆盖全省市场,不到一年,利用“大西洋”的各种优势,将竞争对手挤出了云南,巩固了自己的传统市场。
       第四个故事:购材决策,赢利市场——
       2002年四季度,国内钢材市场又出现异常迹象,大西洋班子根据自己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钢铁市场变化的预测分析,做出了全国钢材需求量将猛增、价格将全面上涨的准确判断,按年底的价格购进了可以保证2003年一季度使用的钢材。2003年6月,又果断与原材料厂家谈判,利用企业的资金优势,买断了下半年的钢材价格。这一年,仅钢材、中碳锰铁等主要原材料的采购决策,就为企业赚取了1000多万元的利润,为公司在2003年原材料价格猛涨,公司产品价格涨价空间相对较小、增支因素增多的不利形势下仍然取得经济效益同比增长的好成绩奠定了基础。
       第五个故事:聚集资本,扩张实力——
       2001年11月份,四川大西洋焊接材料股份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不仅为企业募集到快速发展的3.2亿元资金,还从此拉开了“大西洋”资本扩张发展的序幕。2003年,四川大西洋集团公司在重庆收购“数码港”大厦成功,不仅为企业积累了进军地产业的宝贵经验,也实现了资本的保值与快速增值;2006年,“大西洋”再次扬起资本运作的风帆,与知名房产公司合作,成立了控股子公司——大西洋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实现强强联合,快速地切入了房地产行业,并成功拍卖到一块80多亩的黄金地段,仅此一项,就可为“大西洋”带来上千万元的利润。“大西洋”还涉足贸易领域,仅2007年全年,就可为整个集团增加营业收入7亿多元,快速地盘活了企业存量资产。更值得一提的是,从2006年5月份开始,“大西洋”班子就做出了中国资本市场将呈现出“大牛市”格局的准确市场判断,果断出击,遨游资本市场,取得了令人惊叹的骄人业绩。仅2007年前三季度,公司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收益3700多万元,再一次演绎了资本运作的神奇魅力。有人这样评价道,“‘大西洋’真是不简单,在企业内部确实存在资本运作的高手。”
      铸造中国电焊条的国际品牌
      伴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中国自贡电焊条厂出产的标有“大西洋”牌的一批产品跻身中国电焊条科技成果的优秀行列。1978年,他们自行研制的海军舰艇壳体用钢“904”及配套焊接材料“803”、核潜艇反应堆压力壳用高强度高韧性645-III钢和配套焊接材料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同年普低钢、低温钢及特殊焊条材料的研制和-196℃低温钢电焊条获机械工业部科学大会奖。1980年H613装甲钢焊条获第五机械工业部技术改进成果奖二等奖。截至80年代末,电焊条厂还分别获得过国家冶金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二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个,“大西洋”牌CHE506电焊条评为机械工业部部优产品,高温烧结超低氢高碱度烧结焊剂、高碱度烧结焊剂分别获国家发明专利及数十个省、市级科级成果奖。
       也就在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大西洋产品开始涉足国际焊材市场更宽阔的领域,由第三世界扩展到欧美等国,随着1981年它的五个主打产品获得中国船检权威机构的鉴定认可,1982年、1983年又先后获得英国劳埃德船级社的鉴定认可和美国船级社的鉴定认可,1991年又获得德、法两国船级社的认可。“大西洋”的焊花终于越过太平洋、印度洋,耀亮了它的命名地大西洋。而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方面,它也从落户自贡时的5%,提升到10%左右,有了明显的进步。
       1988—1989年,它先后荣获四川省机电产品出口先进单位、四川省政府“省级先进企业”称号,还获得全省电焊条厂质量评比第一名,名声超出了行业内,开始了它的品牌里程。
       从1994年开始,在企业三年解困、阵脚立稳之后,大西洋班子就开始考虑企业的发展,从战略高度提出了把“大西洋”发展成为焊接材料“中国第一,亚洲领先,世界知名”的发展目标,并开始一步步地实施发展攻略。班子成员分析市场分布、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构思了全国市场布局定点的思路,分析了原材料运进、产品运出运输成本过高对企业经济效益带来的不利影响和产销地相距过远、远距离销售不利于及时满足用户、满足市场的弊端。经反复做工作,说服了上级有关领导和内部持不同意见的管理层人员后,组织企业展开了大规模对外扩张发展。继1984年在深圳成功创办公司后,从1994年开始先后在自贡、昆明、成都、辽源、上海、越南等地区和国家采取合资并控股的方式,设立了多家焊接材料生产经营子公司。
       这些子公司为公司占领市场、扩大影响、创造效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大西洋”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规模的坚实基础。尤其是越南公司的成功创办,为公司实施跨国经营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投资1.8亿的上海公司在我国最大的焊材市场之一的华东地区发挥了巨大的功能作用,并为“大西洋”2005年实现产销规模突破25万吨大关,为“大西洋”实现“中国第一、亚洲领先、世界知名”的发展战略做出了贡献。
       2007年夏天,“大西洋”集团的员工在集团党委的组织下自下而上地讨论征求企业文化用语。这是一个全员动员参与总结企业近六十年走过的发展之路的过程;这也是一个企业灵魂的升华与提炼的过程;这更是一个上上下下形成共识,绘制进一步做强做大的蓝图,形成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地建设企业的思路的过程。因此,每个分厂,每个部门,许多干部职工都纷纷提炼“大西洋”的企业文化用语,用自己的企业理念来丰富和充实团队的文化精神。
       在他们交上来的一沓一沓企业文化用语文稿中,最统一、最众口一辞的是企业愿景:
     “中国第一,亚洲领先,世界知名。”
       他们的第二次创业,有挑战。随着国际优势焊接材料企业、合资企业的强势进入和民营焊材企业的崛起,焊接材料的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大西洋集团正处于“群狼共舞”的时代。
       他们的第二次创业,更有机遇。四川省工业强省和自贡市工业强市的战略,为大西洋集团的发展提供了思路、方向和发展空间。重点培育和壮大新材料在内的产业集群,依托大西洋集团等骨干企业和“大西洋”牌焊接材料等优势名牌产品,扩大产品规模,加快培育新材料产业集群,努力建成中国西部地区具有特色的新材料研发基地和四川新材料出口基地,被列入了省市的工业重要发展取向。“大西洋”获得了省市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强有力支持。
       内迁五十年来,“大西洋”人凭着永远进取、艰苦创业的精神,不断创新的精神,勇争第一的精神,已经成为我国焊接材料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一枝独秀的领跑者,被我国焊接材料资深专家视为我国焊材行业中目前唯一“有条件成为世界知名的焊材企业”。
来源网友自贡记忆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发表或转载,不代表自贡论坛观点和立场,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全站链接: 工程造价 币安下载

QQ|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小黑屋|举报中心|手机APP|自贡BBS ( 蜀ICP备12031032号-2 )川公网安备 51030002000002号

GMT+8, 2025-8-4 04:32 , Processed in 0.058857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16-2021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