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卢薇 随着“慢牛”行情升温以及7月金融统计数据出炉,“存款搬家”话题再引热议。据中国人民银行8月13日发布的数据,7月人民币存款增加5000亿元,同比多增1.3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1万亿元,同比多减7800亿元;非银存款增加2.14万亿元,同比多增1.39万亿元。 非银存款即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一般包括证券、信托、理财、基金等非银金融机构存放在银行的存款。 非银存款和居民存款的“一增一减”,意味着居民更多将定期转化为活期,用于消费或投资理财。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蔡栋梁认为:“随着传统存款收益吸引力减弱,居民理财资金加速向非银金融机构外溢。同时,非银金融体系的多元化、专业化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居民财富管理体系中的地位。” 蔡栋梁指出,从渠道来看,作为居民财富的一大“蓄水池”,股市热度正持续攀升;保险产品中的增额终身寿险、年金险等满足了投资者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对“锁收益、保安全”的需求,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调整时限则进一步催化了投保意愿。此外,货币基金、结构化票据、智能投顾等现金管理类工具,以其流动性强、操作便捷的特点,在年轻投资者群体中同样颇具吸引力。 储户变股民 A股今年新开户超1456万户 8月18日,A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沪指高开高走,盘中猛冲至3745.94点,一举创下2015年8月21日以来的新高。截至当日10点34分,A股公司市值总和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创历史新高。全市场全天成交额飙升至超2.8万亿元,超4000只个股上涨、111只个股涨停。 “行情这么好,我得赶紧上车。”成都“90后”安涛在上个月刚开通了股票账户,“今年听身边同学、朋友经常在讨论牛市是不是来了的话题,我感觉不能错过机会,就把10万元存款投入到股市了。目前关注的股票都是人工智能、科技等方面的,已经小赚了一些,但还在一边交易一边学习,暂时不敢重仓。” 像安涛一样“趁热”入场的人不少,股市活跃度显著提升。上海证券交易所数据显示,今年7月,A股市场新开户数达196.36万户,同比增长70.54%,环比增长19.27%。截至7月31日,今年以来A股合计新开户数量为1456.13万户,同比增长36.88%。 广发证券策略团队近日发布研报称,目前“存款搬家”是A股最值得期待的增量资金之一。最近一年是固收类理财到期的高峰,这些理财到期后所面对的收益率将大幅下降,意味着“存款搬家”的潜在资金还在不断积聚。中信证券宏观团队研报也指出,在资产配置结构变化、投资情绪回升和风险收益比改善的推动下,“存款搬家”或带来可观的增量资金流入,为股市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 在A股形成较强赚钱效应的情况下,除直接开户转入股市的资金外,也有资金通过各类广义基金产品入市。市场的微妙变化,已传导至最前端的销售渠道——“近来到银行柜台咨询基金的客户明显多了。”某股份制银行成都分行一位理财经理说,“很多储户会来问有哪些收益高于定存的基金产品推荐,也有一些老客户赎回了快要回本的产品,先落袋为安再等待机会。” Wind统计显示,伴随着市场回暖,在2021年市场高点成立的基金中,已经有超过一半净值回“1”,实现回本。 存款变保险 9月利率下调前或有一波“投保热” 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公布2025年第二季度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该研究值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低于现行的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超25个基点,触发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调整机制。 目前已有多家保险机构宣布,普通型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从2.5%降至2.0%,分红险从2.0%降至1.75%,万能险从1.5%降至1.0%,8月31日或成为新旧产品切换的最后时限。 简单来说,就是8月底以后买人身保险,收益可能变少,保费可能更贵。川观新闻记者调查走访发现,在川多家寿险公司销售人员正以此为契机抓紧推销产品。多位保险代理人员称:“当前保底利率2%以上的产品可能随时会下架。不少客户为锁定更高收益,都考虑将部分存款用于配置保险,近期客户投保的热度明显增加了。” 在成都某设计公司工作的宋伟看来,当前存款利率下行的大趋势下,通过投保“早规划、早锁定”收益似乎更划算。“我准备趁9月新产品上线前,优先考虑现在还能买的、利率更高的老产品。现在初步看上了一款‘保底收益+浮动分红’的保险产品,既能保证收益高于定存,又能搏一搏更高回报。” 资深保险精算师徐昱琛分析,对消费者来说,人身保险预定利率降低后,保障型产品(比如重疾险)价格会更高,储蓄型产品(如年金、增额寿险等)收益会更低,因此若有购买保障或长期理财需求的话,建议尽快投保。他同时提醒,保险是长期服务而非短期行为,购买前务必选好产品,最好向保险专业人士咨询后再做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