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何勤华 “我的博士专业是政治经济学,目前正在提前阅读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也和导师沟通了学习计划,为入学做准备。”8月19日,来自凉山州盐源县的马嘉兰告诉川观新闻记者。 今年7月,这位彝族女孩收到了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成为盐源县首个考取北大攻读博士研究生的人。从大山深处的彝乡到国内最高学府,马嘉兰的足迹,注定是一条不寻常的路。
马嘉兰。受访者供图。 时代给予乘风而上的机遇 努力学习,是凉山孩子走出大山的捷径。 小学时期,马嘉兰在盐源县大河乡就读。“读书能让你变得更好!”老师们的话让她牢牢记住。这些富有爱心的老师,还为同学们送来新书包、新鞋子等。 中学六年,马嘉兰进入盐源中学就读。刚进入初中,完全没有接触过的英语让她头疼,但她很快明白,差距是暂时的,只要自己够努力:“这是知识性的差距,不是能力的差距。”几年时间,马嘉兰刻苦学习,老师们也给予她无私的帮助和关心。高二期间,她曾因身体原因休学半年,老师们也从未放弃,通过微信,把课件、作业一遍遍传来,让马嘉兰在家也能跟上进度。 她在书桌前写下誓言:要带着所有人的期待,走得更远。
马嘉兰。受访者供图。 回望自己的求学路,马嘉兰认为,自己的经历,离不开国家教育政策的助力。“我搭乘了这个时代的快车。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对偏远地区的扶持政策,铺就了一条通往外面世界的路,让我们这些大山里的孩子有了更多机会去看见、去追逐。”她说。 马嘉兰告诉记者,人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时代机遇和政策支持,很多梦想可能只是空想。“我心里面是非常感谢的,感恩党的政策,感恩新时代,因为是它给了我乘风而上的可能。” 马嘉兰举例说,当她和姐姐同时考上大学,家庭经济压力陡增时,生源地助学贷款像一场“及时雨”,让姐妹俩不必因学费放弃学业。 放眼凉山,从希望工程到义务教育保障,从助学金到助学贷款,国家教育政策像一张细密的网,接住了大山孩子的梦想,让他们不必困于现实的泥泞,能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对家乡的未来充满期待 2019年,马嘉兰从大山深处的盐源县考入中央财经大学就读。在外学习的6年时间,她最大的感受是开阔了眼界,接触到了更丰富的知识和多元的思维方式,同时也锻炼了她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北大就读硕士研究生的两年,“专业也是政治经济学专业,选择继续读博,一方面是因为对这个专业有浓厚的探索欲,希望能在学术上更深入地钻研。另一方面也想通过更系统的学习来提升自己,未来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马嘉兰还认识了不少来自凉山的同学和朋友。如2023年进入北大学习的凉山人木乃约热,他们常常在交流学习,彼此鼓励,感觉特别亲切,在学校,来自凉山的同学就像是一个大家庭。
马嘉兰。受访者供图。 “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前的今年5月,已经在官网查到了录取信息。”马嘉兰告诉记者,博士期间,她打算深耕这个专业领域,多参与学术实践。 “博士后的规划目前还处于初步设想阶段。”马嘉兰说,但是家乡的发展一直是自己特别牵挂的,未来也很希望能够回到家乡做一些实事。 马嘉兰认为,凉山这几年发展很快,但和外界相比,在很多领域都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但家乡的发展潜力很大,我对她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当地重点大学录取人数逐年攀升 “马嘉兰的故事非常励志,展现了盐源教育发展的成果。”盐源县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沙正富介绍,近年来,盐源县高度重视教育工作,高考成绩实现跨越式提升,重点大学录取人数逐年攀升,山区教育成效显著。 记者8月19日从盐源县教育和体育局了解到,近五年来,该县本科录取人数4316人,共有24人被“985”院校录取,58人被“211”院校录取。其中2025年本科录取人数997人,被“985”院校录取4人,被“211”院校录取15人,被“双一流”院校录取41人。 依托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专项计划和省属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等政策,盐源县每年超百名学生获得降分录取资格,政策红利有效弥补了地域资源短板。 加大教育投入,夯实优质均衡发展根基。近五年来,盐源累计投入教育资金59.7298亿元,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8.7418亿元。撤并教学点12所,新建盐源中学二校区(高中部)、若水中学、西城小学,正在推进盐源县第二中学、盐源县第一、第二幼儿园建设,建成后将新增学位共5000个。 据悉,盐源县将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公平,推动盐源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政策精准发力、优化资源配置与模式创新,让山区教育突破地理限制,为学子铺就通往未来的宽广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