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分享了的文章「相机厂商没有告诉你的光圈值与ISO真相」,谈及摄影师Tony Northrup解释现时的无反相机厂商,标榜诸如f/2.8大光圈镜头,实际上却拍不到全片幅相机f/2.8光圈的散景效果,所以应该把等效焦距加入计算,以得出相应细得多的光圈值,让消费者能更方便地比较。这段影片引起了相当多回响,尤其关于物理概念更是值得再阐述清楚,以确切了解有关解释的不当之处。 (一)什么是焦距?
相信大家小学时都做个一个实验,只要把放大镜放在纸张上一个合适的距离,无限远的太阳便会聚焦在纸上变成一点然后烧焦,这个烧焦的距离其实就是「焦距」。不同的放大镜,基于它们镜片弧度的分别,各自也会有不同的焦距。
虽然今天相机镜头的结构都很复杂,是由多块镜片组成,但其实一枚定焦镜就是一枚固定焦距的放大镜。哪不同的焦距在摄影上的意义是什么呢?原来焦距越长,影像便会放得比较大(但不要混淆成像圈大小,是另一回事),这也是为什么运动摄影师使用600mm的「大炮」便可以把远处的运动员拍得清清楚楚。上图就比较了50mm镜头和150mm镜头拍摄出来影响大小的分别。
(二)什么是对焦?
我们了解到为了拍摄一个清晰的影像,拍摄时必须对焦。譬如说我要拍摄一个树林,如果我对焦两米远的树木,两米远的树木便会清晰。如果我对焦四米远的树木,四米远的树木便会清晰。
(三)什么是景深?
虽说我们对焦时选择一个距离,那个距离的景物便会清晰,但其实实际上在对焦距离近一点和远一点的地方同样都会清晰,这个由近到远的清晰的深度就是「景深」了。举例说,对焦两米,但其实一米到四米的地方都清晰,那一米到四米的距离便是景深范围了。
(四)什么是光圈?
大家有没有奇怪过为什么为什么光圈的描述总是「f/」一个数值?原来一枚镜头的进光量是与镜头的焦距和光圈的直径相关的。「f/」的意思就是焦距除以光圈值就是该光圈的直径。所以同样是一枚f/2.0镜头,50mm f/2.0镜头的光圈直径是25mm,而100mm f/2.0镜头的光圈直径便是50mm。
不过,光圈值的重点是进光量的量度,大部份情况下,我们如常地使用f/值作计算就可以了,不比刻意考虑光圈直径。
(五)什么会影响景深?
重点来了。从来影响景深的只有「对焦距离」、「光圈」和「镜头焦距」,感光元件的大小并不会影响景深。道理很简单,当相机对好焦、光线穿过了镜头、光圈,其实影像已经形成了,不管你使用什么感光元件。以上面的例子,对焦两米是清晰范围便是一米到四米,你是使用全片幅相机还是M43相机结果都是一样,分别的只是影像的大小,不是景深的深浅。
那为什么所有人都说片幅大的相机拍起来景深会比较浅?!这是因为影像裁切的问题啊。举例说一部M4/3跟全片幅的相机比较,因为M4/3的片幅较小,在M4/3上使用使用50mm镜头,拍起来已经视角已经跟全片幅相机使用100mm一样(因为M4/3的Crop Factor为2X)。在相同的「对焦距离」、相同的「光圈」下,M4/3使用50mm镜头,全片幅使用100mm镜头,那当然是全片幅拍起来景深较浅了!(镜头焦距越长,影像景深越浅)
(六) Tony Northrup究竟在说什么?
他举例说M4/3的12-35mm f/2.8 镜头的等效焦距是24-70mm,但在等效焦距70mm配f/2.8下拍摄出来景深,会不及全片幅在70mm下以f/2.8拍摄浅,所以厂商有误导的成分,应该将镜头改称为f/5.6。
我不认同这种说法,因为光圈值的重点是作测光的计算,而非用作景深的比较。而事实上,我们也没必要刻意将所有数据转化为135系统(全片幅)的标准。早在菲林年代以来,已经有多种不同的片幅,好像是110、135、645、67、69、612、617、4×5、5×7、8×10等等,我们都明白不同片幅下会出现不同的景深。 我们今天之所以参考等效焦距,纯粹是因为有比较多人熟悉135系统,因此比较容易联想到相应的摄影效果,但是在实际拍摄的计算上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因为大部份的计算都应该使用真实的光圈和焦距。所以只要大家理解不同的片幅下因镜头选择不同导致景深不一样就已经足够了。 不过,Tony Northrup的影片中比较可取的地方,是他示范了不同格式底下相应的景深计算方法,譬如说m4/3底下的35mm f/2.8,景深应该跟全片幅下的70mm f/5.6一样(焦距乘2,光圈除2)。如果要坚持Tony Northrup的逻辑,应该说M4/3的12-35mm f/2.8镜头的等效焦距是24-70mm,等效光圈值是f/5.6,这样便会比较合理了。(只是小编觉得有点多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