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阡陌纵横的川西平原,街子场伫立在周遭的万顷绿野中,质朴如小家碧玉。如果不是那些摄友的极力推荐,我们很难相信,在成都的崇州乡村里,居然还隐藏着这样一个原生态的古镇。 街子的得名源于元末明初的兵荒马乱,至万历四十二年,这里已是百业凋敝。昔日繁华的古镇只剩下味江边上的河街子一条街了,从那时起,这里便被叫做“街子场”。 其实我很早就与街子结缘。记忆中每年中秋之夜,全家人围坐在院子里赏月,我们都会吃到父亲买回来的街子麻饼。这种麻饼有红桔大小,皮酥心脆,香甜化渣,一口就可以吃掉一个。那麻饼上的芝麻,嚼之满口留香,让人回味无穷。在那物资匮乏的时代,想吃到街子麻饼,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都是托亲戚从成都捎回来的。于是街子麻饼,成了我儿时年复一年的中秋期盼。 在深秋的和煦阳光里,街子古镇上行人熙熙攘攘,既有我们这些慕名而来的观光客,也有挑着箩筐,背着背篼的本地人。任何一处古镇,一旦被炒作起来,那种商业气息就特别浓厚。就说街子麻饼吧,随处都可以看见商家打着“正宗街子麻饼”的旗号。你也正宗,他也正宗,这就让我们这些游人疑惑了:正宗的肯定只有一家,哪能家家都是正宗的呢? 问当地土著,方知最正宗的就是朝阳路18号的“长发祥号”汤麻饼作坊。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崇州市街子镇南场口头脑聪慧的乡民汤仕元成立了一家以制作素点心为主的手工作坊:长发祥号(寓意汤家长发财、长吉祥),创造出了一种麻饼,即后来享誉川西的名小吃“汤长发”麻饼。这种麻饼因其火工精当,黄而不焦,皮酥心脆,香甜化渣,上世纪40年代被列为当时蜀州四大名小吃(天主堂鸡肉、致华堂白雪糕、石观音板鸭和汤长发麻饼)之一。有趣的是,按汤家的祖传规矩,汤麻饼的配方和制作工艺秘不外传,而且只传儿媳不传儿女,据称是怕儿子酒醉泄密,怕女儿出嫁失密。 走进作坊,一股浓烈的香味便扑鼻而来,此时,一笼笼烤好的汤麻饼刚刚出炉,让人不禁垂涎欲滴。据介绍,正宗的汤麻饼是采用面粉、白糖、冰糖等原料,经制皮、制心、制油、制酥等程序后,制作成圆型,然后粘上脱皮芝麻,烘烤而成。其产品全部采用手工操作,纯绿色清真食品,无化工添加剂,保鲜时间可达半年以上。 街子场是由那些低瓦檐、木门板和青石路构成的,这正是川西古镇的典型元素。那风中摇摇晃晃的布制店招,那制作考究的楹联和牌匾,那飞檐翘角的古戏台,向人们一遍遍地讲诉着古镇的淳朴和优雅。街子场背靠味江,街子人临水而居,在街道两侧开凿沟渠,引来味江河的清流,为古镇注入了灵秀之气。水是古镇的灵魂,街道两侧沟渠的淙淙水声,商铺门前随意摆放的石制太平缸,让人觉得古镇有一种宾至如归的味道。太平缸是商家灭火用的,有长方形,半圆形等,外壁浮雕着川西乡村生活场景,令人倍感亲切。平时缸里蓄水养鱼或种莲,发生火灾时可提供应急水源,真是一举两得。 街子场的地标非字库莫属,它位于老街前的广场上,距今150余年。字库是一座塔,六角五级攒尖楼阁式,通高20余米,直冲霄汉,显得雄浑挺拔。塔身砖石中空结构,外壁浮雕彩绘“白蛇传”片段和花卉,为川西地区仅存的精美字库。虽经百年风霜雨雪,塔身彩绘斑驳,甚至有藤蔓在塔身上蜿蜒,但字库仍然风采不减当年。字库是收存和焚烧字纸的专用设施。在过去,街子人是决不允许将写有汉字的字纸拿来糊墙、包裹东西或随意焚烧的,那是对汉字的亵渎,对知识的一种践踏。如今人们不再焚烧字纸了,字库不再被人们供奉,不过挂在塔角上的24个风铃却依然清脆悠远,似在吟诵着一首首平平仄仄的唐诗宋词…… 儿时的街子麻饼,在记忆的岁月中已经支离破碎。可是脚下的街子场,却让他们又逐渐清晰起来。街子场,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可以穿越时空的地方,一个成都周围离浪漫最近的地方。 来源:自贡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