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论坛

查看: 356|回复: 0

一.贡井官仓(文/饶照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9 16: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介绍饶照荣. 六九年下乡当了三年的知青,七二年招工回城到自贡空压机厂,后又调外资企业自贡萨法姆铸铁有限公司,任工程师和工会主席,同时也是贡井区政协委员,2008年退休,平时爱好制作一些手工作品,利用一些废旧材料(纸壳、雪糕棍、竹芊、竹筷…),只是一种业余爱好,作为收藏。
在重庆女儿家时,重庆晚报和时报的记者来彩访报导并参加了展示活动,另外闲时也会动动笔写一些回忆短文分享。


    《忆童年》
弹指一挥间几十年,
我们己步入老年,
岁月的风霜改变了我们的容颜,
但童年的记忆碓留在心田。
我们的童年生活可说是在苦乐中过来,苦是生不逢时,解放初期,国家还很穷,不富强,人民生活水平底,正当我们長身体的时候又遇上"三年自然灾害",身体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个子长不高,我现在才1、64米,总之那时的高个子少,胖墩就更少了。
穿的是粗布衣,吃的是粗杂粮(占主要),虽然生活苦,同样有我们童真的乐趣。
进入老年,更易怀旧,童年的生活沥沥在目还时常在脑海中浮现。
小学四年级我是在贡井和平路小学读书,(这学校是以前的衙门)只有初小,没有高小,我们家六姐弟都在这读过书。记得以前的班次叫甲丶乙丶丙班,我是甲班,进校门就是大操场坝,围墙边有一颗大黄角树,树旁边挨围墙是少先队大队部和音乐室,在这旁边有一块很大的,横躺在地上的石碑,据说是以前衙门斩杀犯人的地点,课间休息时经常有一些同学在这块石板上游戏玩耍,但时常有人在这摔伤,说有冤愧在这里,从此就很少有人在这玩耍了。
记得在读四年级时,学校老师食堂养了两只猪,老师就叫学生放学回家后打猪草,第二天带到学校,猪慢慢长大后,就要杀猪聚餐,但主要是老师们吃,当时又是自然灾害时期,有点猪肉吃那是多么美的事,学校考虑到我们打猪草的同学有功,就蒸了点肉包子,我们每人一个,但包子里尽看到是牛皮菜,有点点肉丁丁,拿到后心里无比的高兴,还舍不得吃,带回和家人们分享。
小学毕业后升入高小,分到了贡井广场旁边的"蓆草田小学",这是新成立的一个小学,以前是教师培训学校,搬迁后才改办小学,只有一栋二层的楼房,教室也不多,1一6个年级,最多的年级只有两个班,其余只有一个班,除了新招收的一年级外,其余年级都是从其他各学校抽调配的班,我是五二班,多数是和小和盐小学毕业合在一起的,五一班多数是老街子小学毕业的。我当时是一心想考入贡井小学,因贡小是全市的重点小学,后大队辅导员说:"把你分到新的席小是要去组建少先队,(毕业时我是和小的大队长)后想反正离家近,就这样吧。
每周四下午后两节课是少先队队日活动,大队辅导员组织大家在校门前的坝子集合,首先要举行活动前的仪式,要出队旗,小队旗、中队旗丶大队旗,各小队长要向中队长报告人数,各中队长向大队长报告人数,最后大队长向大队辅导员报告人数,然后各中队才开始活动,做一些有意的活动,图书阅览丶游戏丶做好事…
在学雷峰的时候,我经常组织班上的同学放学后帮电影院扫地,(学校离电影院很近)扫地时经常捡到一些东西和皮包都交给电影院的负责同志,得到了好评,电影院还送来感谢信表阳我们,还免费请我们去看电影。
六年级时,有一年的六一儿童节,贡井区举行少年儿童广播体操比赛,就在贡井体育场,平时我们就在这体育场排练,我是领操员,比赛时要求大家穿白衬衣兰下装,当时我原来的白衬衣又烂又小不能穿了,家景又贫寒,没钱买新的,还是给别人借的,家景好的不多,有好多同学都是去借的服装,老师也帮着借,有了服装鞋怎么办,鞋子统一十分难,这时我们的班主任肖绮纹老师说:"全部不穿鞋,都光脚板",真是个好办法。
比赛那天,我们穿着白衬衣丶兰下装、打着光脚丫、带着红领巾,队形排成六一两个字在领操员的口令下整齐地出发,从队形出发到体操比赛的整齐再加上服装的统一,最后我们获得了第一名,心里是无比的高兴。
童年的纪忆太多,不能一一言说,但只要我们时常回忆童年的生活,找回童年的乐趣,有句话叫:老还小,返老还童,把我们的老年生活过得开心!快乐!健康!
2021年6月1日饶照荣于重庆


饶照荣:
盐的故事:
一.贡井官仓(文/饶照荣)
自贡市因盐设市,贡井又是我国古代井盐生产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井盐产量最多、运销最繁忙之地,由于盐产量大,运输困难,因此储盐多。为此就修建了官仓,顾名思义是官府储盐的仓库。
贡井官仓就建在自贡市贡井盐马路十五组(现蓝天苑、工行、电业局大楼三者之间)。老贡井人都知道这贡井的官仓,在我儿时都知晓这老官仓。在印象中这官仓是用青、黄江石条子修砌,约5米多高,尾墙转弯处和大盐商余述怀的天禄堂大门相靠。
这盐仓也可能是官府中几个或一个兼营盐业的官员修的,具体是谁修建了官仓,尚待考证。在我们记忆中,装盐巴的篓子都是用小黄竹破扁编一成有象椭圆型和扁方型的篓子,一篓约有200多斤,抬盐匠们每天把这200至300斤的盐巴一包、一包地抬到仓库里,少数挑盐匠用扁担挑,长年累月有的挑盐匠、都成了驼背。
我记得在这贡井官仓有一件有趣的事,据说在这官仓的石壁上写有一符对联,只有上联,没有下联,上联是;仓官管官仓,下联始终没有人能对上,据说后来被我们旭川中学的一名学生对上了,他对的是;民国治国民,这符对联反顺都能念通,都是一样的,真是有点意思,高人在人间。
贡井当时也叫西场,西场的盐产量大,运输困难,因此储盐多,而且西场的盐,历来都是官府收税,所以修建了这官仓,还设有盐税务部门和税警队。税警队专门缉拿走私盐(当时走私盐都是违法犯罪的)、看守公盐,监督收好税收。
遗憾是贡井这老盐仓现在已不存在了,就连一点历史的恒纪都没有了,这都是盐业商贸的历史见证。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发表或转载,不代表自贡论坛观点和立场,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全站链接: 工程造价 币安下载

QQ|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小黑屋|举报中心|手机APP|自贡BBS ( 蜀ICP备12031032号-2 )川公网安备 51030002000002号

GMT+8, 2025-7-2 20:54 , Processed in 0.04590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16-2021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