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陶稳 近日,某生鲜类电商平台收取包装费的行为引发公众热议。记者采访发现,该平台自今年1月1日起实行有偿提供包装袋服务,每单收取1元费用,消费者提交订单时该收费项目会自动生成,无法选择拒绝使用和支付。 1月9日,浙江杭州的张女士在上述电商平台微信小程序下单了附近门店的两件商品,一箱可乐和一袋鳕鱼肠。商品送达后,张女士发现鳕鱼肠被装在一只小型塑料袋中。“有些商品没必要使用包装袋,有的即便使用也仅需一只小型包装袋,却都被平台设置为1元包装费,消费者留出选择的余地,未免有些强买强卖。”张女士不满道。 其实,有关线上即时电商平台包装费的争议屡见不鲜。1月15日,四川成都的黄女士向记者反映,她在某外卖平台点餐时发现,有的商家竟然将每样菜品都加收1元打包费。“买了6样炸品,都是小份,下单时询问商家能否将装在同一个包装盒或者纸袋,商家说只能将每个菜品单独放一个塑料餐盒,最终20多元的餐费里有6元是包装费。”黄女士认为,商家的做法既不符合环保理念,还会导致消费者多付钱,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消费者的选择权。 1元包装费并不多,消费者为何如此在意?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主任薛军告诉《工人日报》记者,一些消费者认为有的商品没有额外包装也不影响商品目的的实现,还能减少资源浪费和固体污染,因此不需要支出这笔钱。有的商家一方面以环保名义提出收取包装费,一方面又不给消费者选择权,容易导致引发不满。 薛军认为,在一些必要和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商家出于经营成本考虑,可以将包装费作为订单的组成部分。但是,如果商家出于减量包装和绿色环保的考虑而收取包装费,消费者不需要包装即可不收取包装费,这样才能同时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与减量包装功能。 此前,有消费者表示,在线上购买某知名品牌茶饮时,发现也是按每杯1元的价格累加包装费。随后该品牌回应称,包装费并非按杯收取,而是按保温袋收取,平摊到每杯饮品的保温袋费用刚好是1元。记者了解到,目前,消费者购买该品牌饮品时已经能自主选择是否使用和购买保温袋。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也表示,有的平台在前期发展过程中,为吸引消费者不收取包装费,当经营成本或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时,适当收取一定包装成本可以理解,但关键是要给消费者留出选择空间。 陈音江说,一方面,包装费收费标准应公平合理,尽量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让其获得良好的消费体验。另一方面,由于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是与消费者有重要利害关系的信息,因此,商家应该以醒目方式提醒和告知消费者。此外,针对一些外卖平台商家,平台也要制定相应规则,引导平台内商家兼顾自身和消费者利益,避免过度包装造成资源浪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