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盼万盼的暖气登场了!但鼻咽干燥、头晕恶心、烦躁却接踵而来,有人说这是“暖气病”。
夏有“空调病”,冬有“暖气病”,那么到底什么是“暖气病”?又有哪些症状和危害?如何避免这种病找上门呢?
图片来源:摄图网
什么是“暖气病”?
PART 01 “暖气病”不是医学上的病种,而是被“热”出来、“干”出来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
进入冬季后,取暖设施的使用频率提升,室内温度升高的同时,空气更加干燥,容易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和抵抗力下降,出现鼻咽部干燥、烦躁不安、头晕眼花、疲劳无力等症状。
另外,冬季取暖时通常门窗关闭,空气难以流通,干燥、闷热的环境为细菌的滋生、传播提供了机会。
????这里有个小测试,可以检查自己是否患上“暖气病”: 1 情绪莫名焦躁、不安; 2 鼻咽干燥,易感冒或流鼻血; 3 皮肤发紧、出现干皮,嘴唇干裂; 4 头晕眼花、胸闷; 5 出虚汗; 6 血黏度增高、血压改变; 7 尿量减少; 8 身体软弱无力;
“暖气病”有哪些危害?
PART 02
造成“暖气病”的最大原因在于人体水分丢失。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会蒸发掉约1000毫升水分。
使用暖气后,室内干燥,丢失的水分就更多,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呼吸、心血管、泌尿系统和皮肤、眼睛等都会跟着“遭殃”。
????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疾病:
有了暖气后,干燥温暖的室内无异于一个病菌的“温床”。研究表明,当空气湿度低于40%的时候,感冒病毒和其他能引发感染的细菌繁殖速度会加快,随着空气中的灰尘扩散引发疾病。
暖气房里温暖干燥,长期待在暖气房里明显的症状是口干舌燥,容易出现嘴唇干裂、咽喉鼻腔干燥,甚至引起干咳,如果在暖气房间里久待又不注意补水,就很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疾病。
接种流感疫苗,警惕呼吸道疾病:
秋冬是呼吸道疾病的流行季节,“暖气病”更是会增加呼吸道系统感染的风险。
????增加泌尿系统感染和尿路结石的风险:
来了暖气后,屋内太干,如果又经常忘了喝水,要小心,尿量会越来越少。
正常人尿量每天应该在1500—2000毫升左右,它能起到冲洗尿路、避免感染的作用,如果尿量过少,会增加患泌尿系统感染和尿路结石的风险。
❤️????血压变化、血液黏稠度高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在室内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外出接触冷空气,使血管收缩、痉挛,导致血压骤然变化,引发疾病复发。
另外,如果室内温度较高,同时不注意补水,则容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给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带来可能。
关注血压变化,管理慢性病:
天太冷,寒冷会刺激人体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也会引发脑卒中、脑梗等心脑血管并发症风险。
因此,高血压患者除了规律用药外,还应定期监测血压,特别是在调整用药后,随时关注血压变化情况。
????增加患干眼症、“红眼病”的风险:
冬季户外风干物燥,如果回到室内又因为温度高造成机体缺水,会影响泪液的循环,造成干眼症。
另外,眼结膜干燥极易增加患“红眼病”的风险。
皮肤容易干燥、瘙痒,形成皱纹:
冬季,人的皮肤本身就容易干燥、瘙痒,来了暖气后,室内温度较高,更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使皮肤纤维失去韧性而导致断裂,从而形成无法恢复的皱纹。
老年人皮肤瘙痒,不当抓挠还会造成湿疹。
如何应对“暖气病”?
PART 03
控制好室内温度和湿度:
要想预防“暖气病”,控制好居室温度、空气湿度最关键。通常,室温18℃至24℃之间最适宜,湿度50%至60%为宜。
多开窗通风,最好早晚各开一次窗,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半小时。
除了用加湿器、在床前摆盆水来加湿外,在室内多养些绿色植物,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注意精神情绪调养,适当运动:
体育锻炼必不可少,应根据天气情况和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合理安排运动量。一般可以选择慢跑、骑自行车等以微微出汗为宜。
同时,要注意睡眠充足,早睡晚起多晒太阳,尽量避免紧张、易怒、抑郁等状态出现。
多摄入湿润、湿热的食物:
要多喝水,每天需饮2000毫升左右的水。可以多吃一些湿润并具有温热性质的食品,如芝麻、萝卜、番茄、豆腐、银耳等,不吃或少吃辛辣食品,不饮或少饮酒。
如果已经出现“暖气病”的症状,建议及时问诊、挂号拿药,避免增加流感、哮喘、腮腺炎等各种呼吸道疾病的感染风险。
来源: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科普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