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伍力 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之际,四川公安对去年以来查处的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进行了梳理,并筛选出五起与民生紧密相关的典型案例予以通报。 案例一:成都“3·28”特大假冒注册商标案 【基本案情】 2023年5月,成都市公安机关侦破“3·28”特大假冒注册商标案,打掉制售假烟犯罪团伙3个,抓获犯罪嫌疑人35名,查获假烟储存、中转、销售窝点32处,扣押假烟2万余条、烟丝4220千克,摧毁一个涉及全国多个省市的特大制售假冒品牌卷烟地下网络。 案例二:泸州“6·12”特大假冒注册商标案 【基本案情】 2023年8月,泸州市公安机关侦破“6·12”特大假冒注册商标案,抓获犯罪嫌疑人8名,捣毁了制假、仓储、销售窝点18处,现场查获“特供”品牌白酒699瓶、假冒四川知名品牌白酒3000余瓶。 经查,以犯罪嫌疑人王某、熊某义为主的犯罪团伙为牟取非法利益,在未经权利人许可情况下,通过网络购物平台购买大量包材及制假基酒,灌装生产假冒四川知名品牌白酒,通过联系下级经销商对外销售牟利。以犯罪嫌疑人金某文、聂某旺为主的犯罪团伙,以同样方式灌装生产假冒“特供”品牌白酒,通过网络销售平台对外销售牟利。两个团伙之间互为利益关系,共享制假原料和各类包材,涉案金额2000余万元。 案例三:雅安“3·13”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 【基本案情】 2023年3月,雅安市公安机关侦破“3·13”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抓获犯罪嫌疑人7名,捣毁制假窝点1处,现场查获伪劣成品液晶电视机406台,扣押电视机液晶屏8万余张、电视遥控器300余件、电子元器件若干。 经查,2021年2月以来,犯罪嫌疑人黄某兵、赵某玉等人以营利为目的,购买残次液晶电视机、二手配件、电子元器件和各种型号“白皮机”,雇佣工人组装生产伪劣知名品牌液晶电视机,通过熟人和电话联系销售下家,以每台500至2500元不等的价格对外销售,涉案金额2000余万元。 案例四:乐山“1·09”假冒注册商标案 【基本案情】 2023年1月,乐山市公安机关侦破“1·09”假冒注册商标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5名,捣毁制售假窝点5处,查获假冒伪劣品牌燃气热水器2300余台,扣押火排、锁阀等配件2.4万余个。 经查,2022年11月以来,犯罪嫌疑人杨某、盛某、唐某等人未经权利人许可,在不具备热水器生产相关资质的情况下,购进无产品合格证、质量无保障的廉价热水器配件,并非法印制说明书、3C强制认证标准等材料,组装生产假冒伪劣品牌燃气热水器,通过网络平台和线下经销商等途径对外销售,涉案金额3000余万元。 案例五:南充林某等人涉嫌制售假冒伪劣电线电缆案 【基本案情】 2023年12月,南充市公安机关侦破林某等人涉嫌制售假冒伪劣电线电缆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6名,查获假冒伪劣电线电缆60余吨。 经查,2019年10月以来,不法分子以设立电线电缆公司为掩护,生产电阻、外层绝缘体厚度不达标的假冒伪劣电线电缆,并以虚构的公司名义招募区域代理进行销售,涉案金额9000余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