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制作灯具 玻璃经过800多度高温烧灼,在彭正华的手里不断拉丝、拼接、塑形,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诞生。 玻璃吹塑,被誉为中华一绝,是自贡灯会独有的彩灯制作工艺,今年65岁的彭正华是这一工艺的首创者。相隔四年后,彭正华再度“出山”,在第二十一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中,观众将会再次欣赏到这一独具匠心的灯组。
正在制作灯具 《岁寒三友》 曾连续四届灯会展出 20年前,彭正华的玻璃吹塑作品第一次在自贡灯会亮相。 “那个时候还是企业来承办灯会,我是厂里的玻璃灯工,平时又喜欢画画,大家决定让我来组织。”彭正华是当时晨光厂的一名玻璃仪器工,“我就琢磨,能不能用玻璃来做灯。” 有了这个想法,彭正华就开始尝试,“最大的困难是掌握不好火候。”老彭多次实验后,他得出了自己的经验,“比如在做一只鹿子的时候,不管是腿、耳朵、躯干都要一次加热完成拼接,不然一部分冷了再接,玻璃容易变形也易碎。” 1984年,彭正华制作的玻璃吹塑《四季花灯》亮相灯会,引起不小轰动,“大家都没见过这样的灯,觉得很惊奇。”看到观众对作品的喜爱,彭正华也很有成就感。“因为是第一次参加灯会,当时是一个比较小的座灯,也没有内穿线,只有靠外光源。” 随后,彭正华对玻璃吹塑工艺进行了改进,1985年他打造的《岁寒三友》更是艳惊四座,晶莹剔透的玻璃,栩栩如生的造型,展现了自贡灯会的巧妙构思,制作工艺上的独具匠心。《岁寒三友》灯组在自贡灯会连续保留展出了四届,
并成为了中国彩灯博物馆内收藏的精品灯组。
制作好的灯具 “吹”出特色 练就炉火纯青手艺 这些由玻璃吹塑制作的花、鸟、虫、鱼等作品,乍眼一看,与普通的玻璃工艺品没有任何区别,但老彭的“绝”在于:玻璃吹塑作品都是空心的。 “实心的玻璃工艺品,只需要一个模具,然后把烧好的玻璃倒进去就行了。但是我的作品都是空心的,是靠‘吹’出来的。”彭正华介绍到,他选用的玻璃管、玻璃棒、彩喷砂玻璃等特殊材料,都是从北京选购回来,主要的工序包括了加热、拉丝、压制、吹形、吹空、退火等。 记者现场看到,彭正华在800多度高温的喷灯上吹塑一组梅花的枝桠。他嘴含一根橡胶管,依靠高温的烧灼,对树干进行塑形,“大的部分靠橡胶管,小的部分,比如花瓣,就只能用嘴直接吹。”老彭介绍,所有作品的图案都在自己的脑海中,凭自己的构思,一次将作品成形。但由于玻璃的特殊材质,玻璃吹塑灯的成功率也是比较低,“三个里面能够成功一个。” 20年来,彭正华将自己的玻璃吹塑工艺练就得炉火纯青,每一处接头都非常自然,看不出痕迹,甚至在玻璃内部一些纹路,他也能“吹”出来。在自贡灯会平台上的出彩,也让彭正华接到不少订单,“很多客户上门找我订做工艺品。” 再度出山 对灯会感情深厚 时隔四年后,作为本届灯会制作公司的自贡华溢彩灯文化有限公司邀请到彭正华“出山”,负责制作布展在彩灯博物馆广场前二十组小型玻璃吹塑灯组,包括《百财如意》、《喜上梅梢》、《金鸡报晓》、《双凤朝阳》等。 “因为我对自贡灯会的感情比较深,虽然几年没参加了,但是我一直都在关注灯会。”彭正华说,根据本届灯会的制作要求,自己也愿意把玻璃吹塑再次展现给市内外观众,让更多人欣赏到自贡灯会独特的美。 据了解,本次灯组所要制作的玻璃零部件约三万个,将耗费玻璃原材料约四吨。从去年9月开始筹备以来,老彭和自己的两个助手已经马不停蹄地忙到现在。 做一个成形的灯组需要耗费10多天时间,在筹备本次灯会的灯组中,彭正华感觉到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本届灯会完后,我希望能够培养一批徒弟,让自己的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