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论坛

查看: 95|回复: 0

杭州“阿条婆婆”开小店40多年,至今留着一份借钱名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多数人的童年记忆,都会有一家开在村口的小店:每天放学后到小店里买糖果,帮妈妈去小店打酱油,下雨天一群人到小店的屋檐下躲雨……
82岁的陈阿条婆婆,就是大家记忆里的小店老板。
她的“义蓬陈阿条副食品店”开在杭州钱塘区义蓬街道春雷村的春雷桥头,40多年她守着店,从不离开村里,看着一批批孩子长大,也目送着一批批大人渐行渐远。
杭州“阿条婆婆”开小店40多年,至今留着一份借钱名单!-1.jpeg
陈阿条副食品店。杨晓轩/摄

[color=rgba(0, 0, 0, 0.9)]9月22日午后的社区串门,我们去了“陈阿条副食品店”,一间仿佛凝固了岁月的小店。
村里人帮忙开起的小店

我们到的时候,陈阿条在午睡,店里女儿暂时管着。
可能是聊天声惊动了老人,她从小店小隔间走出来,步履蹒跚。
“我生来腿部有些残疾,干不了重活,读过几年书但家里条件不好,没有继续下去。”陈阿条做过生产队的会计,打得一手好算盘,时不时靠帮村里人代笔写信赚点小钱。
开小店的那年,陈阿条40岁。
“村里家家户户以种地为生,我腿脚不便,没法种地。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向村里打报告,希望能开一家小店。”
小店的收银台是一张用了快30年的老式办公桌,她从抽屉深处翻出一本记事本,记事本夹页里保存着40多年前的那份开店报告,上面盖着象征“同意”的红戳。
杭州“阿条婆婆”开小店40多年,至今留着一份借钱名单!-2.jpeg
陈阿条展示当时手写的开店报告。谢春晖/摄

一开始小店在她家的背后,是一间草房,大概18平方米,距离桥头两三百米。“开小店花了60元,都是村里的邻居们借给我们的。”陈阿条说。
和开店报告一起被完好保存的,还有一份当初她问村里人借钱的名单。
杭州“阿条婆婆”开小店40多年,至今留着一份借钱名单!-3.jpeg
陈阿条。杨晓轩/摄

小店开了没几年,遭遇一场大风雨,草房子被刮倒。“也是在村里大伙儿的帮忙下,又建起来的。”
后来,小店搬到了春雷桥桥头,又经过两次整修。“现在这间水泥小屋是2008年造的,四五十平方米。”
[color=rgba(0, 0, 0, 0.9)]陈阿条说,小店是在村里人帮助下开起来的,她忘不了大伙的这份善意。
用了快30年的算盘和支付二维码

陈阿条刚开店那会儿,十颗一包的水果糖卖一毛钱,一筒月饼卖九毛三,一斤酱油卖一毛钱……做过会计的她对数字敏感,即使是现在,小店里数百件商品的单价她基本都能记住。
杭州“阿条婆婆”开小店40多年,至今留着一份借钱名单!-4.jpeg
打算盘的陈阿条。杨晓轩/摄

小店收银桌的正中间放着一副算盘,陈阿条用了快30年,她习惯用算盘算钱,又快又准。只是如今,小店的生意比以往淡了很多,村民们来店里买的也都是一些急用的酱油、盐、啤酒之类的,口算就能算好,用到算盘的机会不多。“以前生意好,村里人中秋买月饼,过年买糖果都到小店来,算盘没两年就要用坏一副。”她说。
杭州“阿条婆婆”开小店40多年,至今留着一份借钱名单!-5.jpeg
陈阿条打算盘的手。谢春晖/摄

算盘的右边放着一个移动支付的二维码立牌,一名年轻人走进小店,在冰箱里取两支雪糕朝陈阿条晃了晃雪糕又晃了晃手机,小音箱里传来“到账4元”的声音。
杭州“阿条婆婆”开小店40多年,至今留着一份借钱名单!-6.jpeg
小店店里的现状。谢春晖/摄

支付二维码是陈阿条让家里的孙辈帮忙装的,倒不是为了赶时髦,纯粹为了方便大伙。
几年前,一个小伙子走进店里买面包,他没带现金只有手机。“他说肚子已经很饿很饿了,要扫个什么码给我钱,但小店没有码付不了钱。”陈阿条给小伙免了单,她对小伙说是小店的服务没跟上。
最近几年,村里的发展很快,修桥造路周边还有工厂。光顾小店的除了村民,多了外乡人,支付二维码确实方便了大家。
不过,光顾小店的村民还是习惯使用现金,就像陈阿条习惯用算盘一样。
杭州“阿条婆婆”开小店40多年,至今留着一份借钱名单!-7.jpeg [color=rgba(0, 0, 0, 0.9)]村民来买散装烧酒,陈阿条装酒。杨晓轩/摄
阿条婆婆的小店成了最温柔的“附近”

小店门口摆着很多凳子,最古老的一把长条凳是陈阿条的爷爷坐过的,几把塑料凳是几年前添置的。
“傍晚大家喜欢到店里来坐着聊天,冬天在店里,夏天到店对面的小河边。”陈阿条说,这几十年都是如此。
杭州“阿条婆婆”开小店40多年,至今留着一份借钱名单!-8.jpeg
陈阿条坐在店门口。谢春晖/摄

村民都说,陈阿条热心,桥头的小店总能遇上很多家长里短,她都会搭把手。她的小店就是最温柔的“附近”。
多年前,河对岸有一所小学,小店是孩子们的“快乐老家”,偶尔也是临时托儿所。
“有的小孩子不肯去上学,哭着闹着经过店门口,我就拿块糖哄哄。也有的小孩调皮,半途逃学,我拦住给个麻饼,让他们回去上学。有的家长要干农活,放了学就让小孩到我店里等。”提起这些往事,陈阿条笑了,她说是一些芝麻小事。
现在,那些她看着长大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很多人外出工作了很少再看见,她也早已叫不出孩子们的名字,但小店里偶尔会想起“阿条婆婆买根雪糕”的呼唤。
陈阿条老了。她从阿条姑娘变成阿条阿姨又变成了阿条婆婆。
如今小店生意淡。不过,家里人都没想过要关掉,因为“村里人都习惯了这店在”。
记者手记:
有一种小店叫“从前慢”

结束采访时,陈阿条拿着两瓶饮料“追”出来,硬是要塞给我们。
我想到了外婆,每次去外婆家,离开时外婆也是跟到门口,往我手里塞瓜子、牛奶或者饮料。
杭州“阿条婆婆”开小店40多年,至今留着一份借钱名单!-9.jpeg
陈阿条给的饮料。谢春晖/摄

这是一种熟悉的亲切感。
陈阿条反复说,她的小店没怎么给社会做贡献,不值得被报道。
她不知道的是,开小店的这四十多年间,到过小店的人们都会记得,店里躲过雨的人,尝过她糖果的人,在陷入窘境时被她送过月饼和面包的人……她和村头小店给的温暖,是过了多久都不会被忘记的。
邻居大嫂解释着光顾小店的原因:米、油可以去大超市买,网购还能送上门,可她依然喜欢到阿条姐那里买,“买了40来年,这生意总要给她做的。”
对于春雷村的大多数村民来说,陈阿条的小店早已超越买卖商品的意义,它是很多人心底的“云边小卖部”,是“从前慢”,也是割舍不下的情谊。
[color=rgba(0, 0, 0, 0.9)]来源:潮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发表或转载,不代表自贡论坛观点和立场,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小黑屋|举报中心|手机APP|自贡BBS ( 蜀ICP备12031032号-2 )川公网安备 51030002000002号

GMT+8, 2025-9-26 00:06 , Processed in 0.38734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16-2021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